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高校纷纷出台新规,严格学业考核,“严进严出”成为共识。然而,向部分学生家长寄送成绩单、把重修学分费用从200元/科改为200元/分,类似这样的做法也引发了不小争议。对学业进行有效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什么样的学业管理才是科学合理的?本期微议录,我们选刊三篇来稿,为更好落实“严进严出”出谋划策。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把好人才培养出口关
夏 群
“严进严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常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看到不少学生在大学期间放松自我管理,因为种种原因荒废了学业,痛心的同时,也愈发感到只有把严进严出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落实严进严出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入口关”,合理看待“出口关”,不断强化和持续改进培养过程,做到培养目标清晰、培养过程有效、培养出口畅通。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构建起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制和评价方式。另一方面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淘汰机制,对待学习成绩落后的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刀切地退学、一罚了之。
很多学生学业上出问题,都有一个过程。作为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管理中提早介入,摸清学生的学业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也是落实严进严出的初衷。
关键是激发学习动力
王丹青
作为一名高校在读研究生,我举双手赞成教育部门狠抓教学管理的举措。回顾大学生涯,不少同学像我一样,在高中的苦读之后进入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难免出现思想上的松弛,学习积极性下降。单靠学生的自觉和自我管理恐怕不够,高校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必不可少。
“60分万岁”“不及格大不了补考”,当前一些学生存在类似想法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从制度设计上讲,高校强化管理,扭转宽松软的现象,可以倒逼学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但进一步来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也非常重要。比方说,一些学校在学分规定上下功夫,对不达标的采取处罚措施,对学习成绩优秀的提供多元化的奖励方法,这些举措有效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于我们每一个学生而言,努力学习是本分,本领增长了,才能在时代发展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惩为手段,戒是目的
李亚芳
为重修学分支付合理费用无可厚非,但是通过“提高重修费用”来倒逼学生学习,却引发争议。有人认为200元一分不算多,还应更贵点;但也有人吐槽,给家长和学生增加不小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这提醒我们,科学的学业管理既要注重实效,也要把握力度。
落实严进严出,相应的惩戒机制必不可少。这并非是要和学生过不去,而是要给混日子的学生敲响警钟,用更为刚性的约束激发学习动力。现实中,一些高校虽然举措办法都有,但有的出于毕业率、就业率等考虑,往往落实不到位,对论文注水、学分不达标等现象听之任之、绿灯放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管理,划定学业管理的硬杠杠。
惩戒以惩为手段,戒才是目的。提高重修学分的成本,固然能够给予一定程度的压力,但属于结果导向,我们要多些过程导向,对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业荒废的学生,及时惩戒纠正,方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