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从“做题”到“做人做事”
创建者: 王一鸣   发布时间: 2018-06-09 浏览次数: 265  

继浙江、上海率先实现新高考平稳落地后,新一轮高考改革在全国正有序推进。2018年高考释放了哪些信号,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和导向作用?中国教育报特邀多位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从不同视角对2018年高考试题进行解析。

    高考命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育人功能,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聚焦学科主干内容,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成为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的共识,这也充分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彰显素质教育鲜明导向。

    志于道,崇于德:突出高考独特育人功能与价值导向

    高考坚持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本质问题,不断增强考试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精神塑造与理想追求;增强文化浸润,以深厚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今年高考试题的明显特征。

    首先,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高考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内容与学科知识自然融合,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到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答案编制的全过程,体现鲜明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9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党章有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重大论断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促使学生领悟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自信”。

    试题选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方法和国家民族情怀。试题重点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战略安排等内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领域。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1题,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论述,考查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的形成和创立历史条件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创新是科学品格的道理。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2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引导学生领悟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试题紧扣学习宪法、尊崇宪法,扎实培养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守法用法,在生活中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9题以宪法修改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正确理解,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6题,以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为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重要成果,促进学生运用和培养法治思维。

    其次,彰显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精神塑造与理想追求。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高考坚持不懈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为学生青春奋斗提供正确价值引领、强大精神动力,引导学生为实现青春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介绍说,试题强调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考查,助力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洞察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40题以甘祖昌的感人事迹为材料,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甘祖昌将军一生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毕生精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甘祖昌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强调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中国人有自身的独特精神世界,实现中国梦必须发扬伟大民族精神。高考命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试卷的精神感召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比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以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素材,充分展现了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开拓进取。

    再其次,增强文化浸润,以深厚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高考试题通过精心选材,将人文关怀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试卷的鲜明底色,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浸润,进而陶冶情操、涵养正气、升华人生境界,并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仅是化人之本,也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2018年高考试题致力于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礼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7题呈现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及认识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党和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积累的时代精华,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激励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倍加珍惜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高考试题注重对革命文化的弘扬,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0题通过美国记者对抗日根据地的描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基层民主、减租减息等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制度保证,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熔铸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高考试题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试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促进正能量的传播。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0题,以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农村改革为背景,要求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的科学内涵,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

    精于艺,笃于行: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凸显人才选拔重点

    高考聚焦能力考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发展综合素质,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高考考查的能力不仅要涵盖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认知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相辅相成,也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具体落实和生动体现。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指出,提升认知能力,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注重联系实际,提倡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体现创新意识,鼓励主动思考,学会创造,突出这三方面的考查,是今年高考试题的共同特点。

    首先,提升认知能力,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今年高考加大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语文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选取唐代诗人王建的《精卫词》,最后一句“愿我身死子还生”可能是作者的口吻,也可能是精卫的口吻,学生可以任选其一并从文中找到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试题打破传统设问模式,要求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而是理性质疑和选择,主动分析各类论断中包含的立场、假设。

    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能力,高考试题从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深刻性等方面对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认知能力进行考查。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学生都会面对浩瀚驳杂的信息海洋,学生需要具备迅速有效地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高考试题采用多样化文本和图表的呈现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高考注重对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的考查,尤其是语文、英语的阅读、语用、作文等相关试题。英语全国Ⅱ卷要求学生写一则观看电影的英文通知,全国Ⅲ卷要求学生向外国朋友介绍本校学生体育运动的情况,考查学生使用英语书面沟通交流的能力。此外,使用学科术语准确表达与阐释,也是体现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注重联系实际,提倡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高考试题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发展阶段特点中的具体实例,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体会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是高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如数学全国Ⅱ卷第18题以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采用真实数据,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4题、全国Ⅱ卷第24题以烟花弹的爆炸和上升、轻微交通事故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重要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许多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高考试题深入发掘其中的学科内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6题以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发现毫秒脉冲星为素材,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匀速圆周运动等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又如理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8题,选取我国科学家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的封面文章为素材,考查核移植技术及应用。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6题以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为背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反映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成就。

    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国家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举措,也是高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向。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3题、Ⅲ卷第3至5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举措等,考查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能力。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8题以雾霾形成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素材,考查雾霾形成过程中无机颗粒物的化学基本概念,分析雾霾酸度增大的催化过程和机理;Ⅰ卷第7题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对象,考查回收废旧电池中金属的方法,体现了化学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贡献。

    再其次,体现创新意识,鼓励主动思考,学会创造。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高考命题在强化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体现了鲜明的创新导向。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想象力和思想张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素养和宽广的视野,旨在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品质。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2题材料选取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小说的情节不仅能够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和大航海时代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等重大史实,也折射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许多历史文化现象。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入手发现历史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进行思维发散。

    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数学全国Ⅲ卷第18题增加对数据解释的开放性,要求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并获得结论,试题答案不唯一,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

    发于内,形于貌:引导科学备考,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高考作为衔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桥梁,在教育系统中处于关键位置,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化和试题考查的方法,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有重要影响。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依据考试大纲,鼓励“课内功夫”;强调知识内化,助益融会贯通;加强灵活考查,促进真懂会用,这三方面明显体现了今年高考试题的积极导向。

    首先,依据考试大纲,鼓励“课内功夫”。考试大纲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选才要求和高中教育目标的统一。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依据考试大纲命题,是实现教、学、考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考试促进教学、引导素质教育的作用。2018年高考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规定,聚焦学科主干内容,引导高中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堂教材,避免超纲超量的教与学,促进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助力发展素质教育。

    高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如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1题考查生物膜结构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高考注重主干内容的考查。例如,物理学科以基本物理规律为重点,要求学生从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整体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学科以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考查学生对主干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6题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Ⅲ卷第31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等问题的理解。

    高考试题通过对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考查,引导中学重视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例如,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9题考查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过程中实验操作名称;Ⅲ卷第22题通过测量人的反应时间考查基本实验原理和操作。

    其次,强调知识内化,助益融会贯通。高考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选拔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突破了单纯的“知识”“能力”或“素养”立意的线性思维,形成了兼具继承与发展、贯通整体且有机的考查目标体系。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指出,高考强调“必备知识”,并不是进行点对点的单纯知识考查,也不是将它们进行孤立和割裂,更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高考试题将“必备知识”的考查目标置于广阔、丰富的情境中,与能力、素养等考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内化,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必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建构、融会贯通和迁移,从而形成具有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结构。

    例如,高考语文对名篇名句的考查,不要求学生直接默写相关诗句,而是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名篇名句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试题的情境作出判断。如全国Ⅰ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需要学生将背诵篇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绝胜烟柳满皇都”与试题材料中“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相比较,学生所调动的知识需要从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获得。文科综合试题通过创设鲜活的情境,要求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迁移,促进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改变机械记忆倾向,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如全国Ⅰ卷第24题通过启发学生联系墨家思想代表当时下层劳动群众利益的已有知识,得出《墨子》包含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结论,而不是机械考查《墨子》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再其次,加强灵活考查,促进真懂会用。高考通过增强试题的灵活性,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减少大量刷题、机械训练的效果,让真懂会用的学生脱颖而出,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如语文全国Ⅰ卷、Ⅲ卷的第21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进行考核,需要学生“读”懂构图特点,分析关键词与思考路径间的整体关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又如理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6题以近年发表的有机化学研究论文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将新的化学反应与已有的反应相结合,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22题以常见的课堂小实验为背景,要求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据介绍,基于新时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研发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明确高考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四层”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通过明确考查内容,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做出回答;“四翼”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通过明确考查要求,对如何培养人和怎样提升素质做出回答。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高考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真懂会用,助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转中国教育报

版权所有:山东航空学院学生工作(武装)部(处)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7012503号-3

学校地址:滨州市黄河五路391号 联系电话:0543-3190066 邮编:256603 电子邮箱:bzuxgc104@163.com 学院网址:http://www.b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