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我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任课教师,期末给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职业理想与学业规划》的作业。在评阅中一个看似合情却又令人无奈的现实让我久久不能心安,多数学生毕生追求的目标竟是开豪车、住洋房、享受土豪的生活。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本无可厚非,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醉心于奢靡的物质生活,精神却极度空虚,总觉得他们身上缺点东西,而这种东西正是信仰。
信仰,是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追求,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个人前进的动力与指南,更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曾经面对列强欺凌、山河破碎,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支撑他们的就是信仰;如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多少平民英雄默默奉献、温暖人间,激励他们的依然是信仰。因此,无论贫穷、富裕,无论战争、和平,任何一个时代,我们都需要信仰。
然而,近期网络上却出现了一些抹黑英雄、践踏文明的言论,一时间社会上关于青年一代精神疲软、信仰缺失的讨论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一味地指责和抨击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只有通过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局面。
信仰需要在历史感知中形成自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戏说”英雄与其说是对英雄的调侃,不如说是对历史的亵渎,不论是出于“好玩”,还是“阴谋”,无非是借“真相”之名混淆视听,如果每个国人都能熟知自己的历史,那么再多的谣言也不会有机可乘。因此,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了解史实、感知历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信仰的基本前提。
信仰需要在榜样示范中走向坚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书育人中,教育者只有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深受感染,理想信念才会内化于心、代代相传。因此,加强教育者的自我修养、躬亲示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信仰的有力举措。
信仰需要在文化建设中汲取营养。任何人的信仰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内部的自我改造和外部的环境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助于塑造良好学生风貌,而且有助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因此,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氛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信仰的外部保障。
信仰需要在实践创新中砥砺前行。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借助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研究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环境感染、文化熏陶等途径,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德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抵制诱惑、坚守底线,传递正能量。因此,创新学校德育、弘扬社会正气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信仰的必然要求。
然而,信仰养成并非一蹴而就,信仰自信更非一朝一夕,加强大学生思想信仰,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国家共同的教育与引导,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坚守与努力,只有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筑牢道德防线,做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信仰才不会远去。
(机电工程系 靳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