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3月22日“世界水日”来临前夕,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79位民众。结果显示,有36.7%的受访对象认为我国存在“非常严重”的水危机,另有30.4%的受访对象认为我国的水危机“比较严重”。由此可见,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当前我国水危机的严重性。
在此前的3月14日,环保部发布的“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显示,我国有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的饮用水,这给国人再次敲响了环保警钟。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1/4
“水危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闫彦向记者介绍。当前,我国的水危机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浪费等方面。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七大水系一半以上河段水质污染,35个重点湖泊有约20个严重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水资源在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分布,更加剧了水危机。另外,我国在生产和生活领域仍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水资源浪费现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饶明奇告诉记者,我国古代的水危机主要体现在洪涝灾害,以及围绕基层农田水利灌溉所产生的水资源争夺上,属于局部性矛盾。现在,随着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防洪灌溉的问题得到缓解,而水污染、水环境恶化问题成为全国性、区域性、全球性危机,需要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面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利学报》常务副主编程晓陶表示,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并非发展中国家的“特产”,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也爆发过严重的污染事件,环境状况通常都会“走下坡路”,只有在治理力度超过恶坏力量时,环境才会“趋于好转”。美国在人均GDP达到1.1万美元时,环境质量才走出谷底。我国总体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但环境状况仍未见好转。
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或为主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某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盲目建设高污染、高耗水项目,水环境也随之恶化。
法国水科学院院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郑晓云表示,国内水危机加重有气候变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快速的城市化与产业发展。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空前,超越了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程晓陶告诉记者,应对水环境恶化,发达国家已付出了一定代价,发展中国家本该避免走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我国,这方面的后发优势并不明显,关键在于未能建立起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有利于水污染治理的体制与机制。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无形中为企业污染开了绿灯。一些环保部门对排污企业进行处罚,罚得的款项并未全部用于污染治理。一些企业即便安装了污水处理等设备也不运行,靠“节省运行费”来降低成本。直到环境被严重破坏时,企业才被强行关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难以健康发展,环境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加强流域管理完善制度体系
近日,水利部就深化水利改革提出的指导意见中,有多项涉及管理体制。饶明奇表示,应对水危机,完善相关管理体制是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域管理,二是各级水利部门的管理。应当切实建立流域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以流域管理为主的体制,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
郑晓云认为,应对当前的水危机,一是要控制城市和产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二是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在农村中要坚决控制、治理各种污染源,优化乡村水环境;在城市中要加大对于节约用水的制度建设和实施力度。三是要提高污水再利用程度,加大水循环使用力度。
“国外一些应对水危机的经验值得借鉴。”程晓陶表示,“谁污染谁治理”是治理污染的基本原则,但若前期治理费用全由排污企业承担,必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环境到了亟须治理的地步。日本政府一方面为治污企业提供专项无息贷款,既保证了企业的商品竞争力,又没有违背“谁污染谁治理”的公平性原则;另一方面以立法形式规定了治污达标的期限,如2年或4年,既避免了大批企业倒闭,又使公众看到了希望。
人文社科工作者在应对水危机中大有可为
水危机的应对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构建起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治理水危机的重要环节,离不开人文社科工作者的努力。
“在水危机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水危机产生的根源之一在于缺乏水文化教育或水文化教育发展滞后。”闫彦表示,人文社科学者不仅应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明、水管理、水教育等方面研究水危机,还要从水文化教育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目标和行动、政策和方略,正确认识水的功能,注重水文化教育建设,全面发挥水文化教育的作用。水文化教育对形成人人“安全用水、节约用水、生态用水、文明用水”的良好氛围,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的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文社科工作者对水的关注程度比较低。郑晓云提出,水问题既是自然问题、技术问题,又是文化问题、思维问题,甚至是哲学问题。人文社科工作者应该加大对当前水危机原因、治理战略和途径的研究,以及治理水危机的制度和文化研究,包括对历史上改造和利用水环境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人文社科工作者在应对水危机的过程中大有可为。